公元1368年1月23日,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,国号大明,定都于应天府,由此开启了大明王朝的辉煌统治。然而,在他成功的背后,有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,那便是被誉为开国元勋的刘伯温。
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关系,犹如诸葛亮之于刘备,张良之于刘邦。甚至朱元璋自己也曾坦言:“刘伯温就是朕的谋士。”可惜的是,历史上忠臣多难全,刘伯温也未能幸免于难。尽管他才智过人,堪比诸葛亮和张良,最终却未能逃脱悲惨的结局。
临终之时,刘伯温仍忧心国家的未来,他留下了四条深远的遗言,这些遗言在他去世后逐一得以验证。究竟刘伯温临终时说了些什么呢?
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,刘伯温染上风寒病。朱元璋得知后,派遣右丞相胡惟庸携御医前去探望。刘伯温与胡惟庸素来有嫌隙,此举让他心生疑虑,但出于对皇帝的尊重,只能勉强礼貌应对。
展开剩余87%胡惟庸带来的御医诊断后开出了药方,刘伯温不疑有他,依方抓药服用。不料药效非但无益,反而使他身体愈发难受,肚中犹如有颗不规则的石头挤压五脏六腑,疼痛难忍。刘伯温遂怀疑这是胡惟庸暗中下毒所致。
到了二月中旬,病重的刘伯温强忍病痛,前往朝见朱元璋,委婉地提及胡惟庸带御医及服药后加重的状况。朱元璋对此无动于衷,既未追查也未表示怀疑,仅反复劝慰他安心养病,期待早日归朝辅政。
朱元璋的冷淡让刘伯温心灰意冷,他明白此事已无翻身之日,情绪更加郁郁寡欢。三月下旬,刘伯温病重至极,连下床行走都成奢望,深知时日无多,遂请假归乡疗养。
回到家中,刘伯温拒绝一切医治,唯靠日常饮食勉强支撑生命。数日后,他召见长子刘琏与次子刘璟,开始详细安排身后事宜。
刘伯温共交代了四件重要后事。其一,出于对家族的保护,他提醒刘琏,自己死后应立即将所藏天文书籍呈交皇帝,因为朱元璋极重视天文占卜之学,自己曾因精通此道而得宠,但如今恐怕皇上不会放过这些书籍。同时告诫刘家后人以后勿再涉猎此类知识,以免重蹈覆辙。
其二,他仍挂念天下大局,嘱托刘璟为官应行宽容与严厉并重,朝廷领袖必须修身养德,简化律法,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良性循环,确保大明永续发展。并强调边防要保持与京城密切联系,确保守卫无虞。
其三,刘伯温感叹壮志未酬,原想写下详尽遗言以表忠心,但因胡惟庸作梗,恐怕徒劳无功。他指示儿子们待胡惟庸下台后再将遗言呈上皇帝,以示清白。
其四,他希望家族后人能专心读书、勤于思考,远离宫廷纷争,过平安宁静的生活。他坚信刘家祸患只是暂时,未来必能凭真才实学重获朝廷青睐。
万事已定,其他无计可施。公元1375年4月16日,刘伯温长时间病榻缠绵后辞世,享年65岁。
至于刘伯温的死因,至今仍无定论,后世多认为他遭胡惟庸暗害。然胡惟庸敢如此胆大妄为,根本原因恐怕与朱元璋密不可分。究竟朱刘之间发生了何种裂痕,导致这位忠臣含恨离世?
刘伯温的一生,大致分为三个阶段:在元朝为官时期、受朱元璋信任时期,以及失宠时期。每一阶段,均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谋博弈的阴影。
1333年9月,23岁的刘伯温中进士,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。他为人正直刚烈,屡遭同僚陷害;后又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及浙东元帅府都事,因敢直言,受到排挤,47岁时被迫辞官。
1359年,朱元璋进攻浙江,攻占金华、青田等地,渴求贤才,问谋士李善长是否知有博学之人。李善长想到刘伯温,经过两次请召,刘伯温认定元朝气数将尽,遂投奔朱元璋。
刘伯温博学多谋,民间誉其为“前朝诸葛亮,后朝军事刘伯温”,实属名副其实。1361年至1362年,凭借其运筹帷幄,朱元璋击败心腹陈友谅;1364年,刘伯温升任太史令、御史中丞、太子赞善大夫,兼太史令。
这段时间,是刘伯温为朱元璋尽心竭力的七年,也正是他才能尽展之时,朱元璋对其极为信赖。
平定张士诚后,一名参知政事张昶欲陷害刘伯温,未成便被朱元璋斩首,由此可见当时朱元璋对刘伯温的重视。然而,明朝建立后,局势开始悄然变化。
1368年1月23日,朱元璋称帝,刘伯温的困境随即开始。
同年,朱元璋亲征汴梁筹划北伐蒙古,后方政务则完全交由刘伯温与左丞相李善长处理。刘伯温铁面无私,招致同僚不满。
当时李善长亲信李彬贪污事被揭发,李善长求刘伯温宽恕,刘伯温坚决上报朱元璋,声称处决李彬方可求得雨水,虽最终天旱未解,但他坚持正义。
此举激怒李善长等人,他们借机诬陷刘伯温不公。朱元璋听后迁怒刘伯温。
当年8月,刘伯温借妻亡故之由请归乡疗养。11月,朱元璋召回他,赐予丰厚赏赐并追封祖父永嘉郡公。刘伯温以为重获信任,岂料一番谈话后又陷险境。
时任丞相李善长能力不足,朱元璋欲换人。询问刘伯温意见时,刘伯温直言杨宪手段不足,汪广洋浅显,胡惟庸是小人,警告其危险。朱元璋感叹“吾之相,无过于先生”,却因刘伯温拒绝接任而搁置。
这令朱元璋心生不满,刘伯温却浑然不觉,仍心系朝政。
1370年11月,朱元璋封功臣,刘伯温只获诚意伯称号,俸禄240石,而李善长获韩国公,俸禄4000石,显露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不满日益明显。
1371年正月,汪广洋任右丞相,胡惟庸任中书左丞,刘伯温在朝无立足之地。二月,他再次返乡,前路暗淡。
1373年,汪广洋被贬,胡惟庸独揽大权,刘伯温惊愕不安,风寒缠身,成为胡惟庸打击的借口。
从祈雨到丞相人选,再到归乡,刘伯温明白朱元璋的心意,却无力回天。唯有遗言,保家护国,表明忠心。其四条遗言最终一一应验。
刘伯温长子刘琏去世后,朱元璋即派人索取天文书籍。史料记载:“诚意伯薨之又明夏,监察御史李铎以上旨来取其观像玩占诸书。”
刘琏谨守父训,赴见朱元璋时表忠心,称未曾私自阅览,愿将书籍如数呈上,请皇上恕罪。朱元璋未发怒,反赐赏赐。1375年7月,刘琏任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。
然而刘伯温未曾料到的是胡惟庸对刘家的迫害愈加严重。因丞相之争,胡惟庸怀恨在心。1378年4月,刘琏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,地位渐稳,胡惟庸等恐其追查己过,开始打压。翌年,刘琏被胁迫坠井身亡。
弟弟刘璟则相对幸运,恪守父训,政绩显著,节约朝廷开支,减轻民赋,获朱元璋认可。胡惟庸倒台后,免其被害。
1380年,胡惟庸借宅中涌甘泉邀朱元璋观赏,朱元璋察觉不妥,发现其家藏兵,遂以谋反罪处死胡惟庸及党羽,刘璟仕途顺遂。
1381年10月,浙东山民叶丁香等起义,刘璟协助平定,获朱元璋嘉许。
此时刘伯温遗言第三件事也得以验证。胡惟庸死后,朱元璋多次召见刘璟,言辞间怀念刘伯温,告诫其谨守家风,莫学离经叛道。
1390年12月22日,朱元璋最后一次召见刘璟,命其承
发布于:天津市
